【傳說】華干王命殞南門峽
講述:郭永維
記錄:記者郭曉蕓
很早以前,在互助南門峽大底華洞附近的“賊流溝”口,景頗族的先祖華干部落與入侵的外族發生了一場激烈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華干部落贏得勝利告終,但華干王為了部落的生存和榮耀,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華干部落為了紀念華干王的功德及精神,并且永享人間香火,就在離此不遠的平頂山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立石架木,將華干王尊為護佑一方百姓的“大王山神”俄博,永久地供養起來。
明末清初,平頂山成為卻藏寺、廣惠寺四至的拱寺主山,大王山神俄博更加受人尊崇。現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峰鎮的白多峨、倉家溝、平峰、支高,臺子恰卡及南門峽鎮的群眾每年農歷四月上旬至五月初三,都會在清晨隆重上山,點燈、煨桑、獻供品、安置寶瓶,祈求一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祛病解災。為了祈求免除雹災,農業豐收,附近的群眾有時會悄悄挪動俄博的方向。在平頂山北側,聳立著一根高十米、直徑三米左右的“燈柱石崖”,石柱頂端生長著一墩浪麻野花,開花時很像燈燭芯。傳說,神燈是為了供奉“華干王”山神,族人特別制作的一盞長明燈。
在我國,羌族、普米族、彝族、景頗族、傈僳族等民族歷代傳唱的史詩,都稱自己的先祖是從青藏高原遷徙而來。那么,這座擁有傳奇故事的平頂山,是遠在云貴高原的景頗先民深情回望的故土嗎?
【觀照】平頂山,景頗先民南遷的起點?
4月16日,記者與互助土族自治縣委黨史辦主任祁文汝來到擁有傳奇故事的平頂山。這座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2公里的山峰,平均海拔3500多米,北臨南門峽、南面五峰、東鄰臺子、西望大通,在初春暖風的吹拂下,綠意初泛,煥發出勃勃生機。
平頂山上的華干王俄博
祁文汝已經是第三次踏訪這片神奇的土地。他之所以對這座平頂山產生濃厚的興趣,源于史料中提及景頗族先民是從河湟谷地的平頂山開始了漫漫的南遷之旅。“我立即想到了曾經下鄉采風時,在互助縣境內攀登過的平頂山。”祁文汝回憶。
《西寧府新志》中,記載著關于平頂山的文字。“平頂山與蘭卻山相隔,山頂平坦故名。其山之陰,飛泉懸掛,匹練如云。”平頂山與附近的扎阪山、尖頂山,共同構成了以扎阪山為首、尖頂山為胸、平頂山為腹腿的“威遠臥佛”,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如果從南門峽鎮遠眺,平頂山因為像極了一頭白象,而被稱為“白象山”。郭永維講述的故事中,華干王的部屬所建的“大王山神”俄博,就在這平頂山之上,華干王的英勇事跡,在平頂山一帶廣為流傳。
羌人經羌戎走廊南下
我省學者王偉章認為,按照“羌戎走廊”的范圍,包括湟水河、大通河、隆務河、巴曲以及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等黃河長江上游地區,幾乎全都在此范圍之內。
王偉章說:“大概從秦漢開始,河湟羌人迫于中原長期愈加嚴重的軍事威脅,不得不依靠走廊大規模向更邊遠的地方遷徙。”
許多研究者認為,古代羌人部落是以河湟地區為中心,向四周發展。他們有的向西,“出賜支河曲西數千里,與眾羌遠絕,不復交通”;有的抵達新疆天山南路;有少數則北遷到今天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更多的羌人部落或是翻越秦嶺,或是穿過岷江河谷,或是穿過青藏高原東部的其他河谷,向西南大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遷徙生存。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發展演變為今天的白、彝、哈尼、納西、傈僳、拉祜、基諾、普米、景頗、獨龍、阿昌、土家等民族。
平頂山的傳說與現實
王偉章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景頗族創世史詩《目腦齋瓦》中說,遠古時期,即“寧龍中會”時期,大約在10000年至6000年前,景頗先民開始從“蒙古利亞”的“木石匕省臘崩”遷到“戶練央旦卯”,之后進入“頗究桑昔卯”,再遷到“哲聶林真卯”。這些地方,“經史學家考證,‘木石匕省臘崩’意即天然平頂山,在今河湟地區;‘戶練央旦卯’意為平坦之地,為今甘南、陜西一帶;‘頗究桑昔卯’意為大森林地區,在今藏東南與川西林區;‘哲聶林真卯’指紅土高原,即今景頗族居住的川西、滇西一帶。”
祁文汝通過云南景頗族學者祁德川編著的《中國景頗族》及《景頗族發祥地的傳說》等獲知,景頗祖先民最早居住在青海高原東北部名為“木石匕省臘崩”的地方,“木石匕崩”是女山,較低;“省臘崩”是男山,較高。“在互助當地傳說中,平頂山被視為男山,尖頂山被視為女山。生活在平頂山周圍的藏族、土族群眾基本沿襲景頗族對平頂山的舊稱,分別稱‘阿咪仁欠仁寶’‘阿咪羅什加龍崩’,都有‘爺爺平頂山’的意思。之后遷入的漢族,則直接稱之為‘平頂山’或‘大王山’。也許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些視為巧合。”祁文汝說。
景頗族傳說中,發祥地周圍環境有“大雪山”,非常寒冷,只有靠太陽的溫暖才得以生存。離“木石匕省臘崩”不遠處,還有兩座山,一座叫“弄仁崩”,山中出藥草;一座叫“格級崩”,山周圍有豐富寶石,這里是婦女佩戴翠器的來源。經過實地考察、對比,祁文汝發現,平頂山周圍海拔超過4000米至4484米之間的“大雪山”,有蘭卻山、大俄博山、大阪山的東劍、北溝腦嶺及龍王山等。
“平頂山下天然的石崖窯洞、南門峽的大底華洞,洞口流溪,基本向陽,一個洞能容一二百人同時居住,并且易守難攻,里面人類生活居住的灰煙痕跡十分明顯,這是遠古人類生存的極佳居所。”祁文汝說。
由此祁文汝推測,遠古時代,景頗族的先民可能就生活在今互助的五峰、臺子、威遠、南門峽、東和、東溝、丹麻、哈拉直溝等地區。迫于日益嚴寒的氣候,便開始了漫漫南遷之旅。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研究、考證,揭開景頗先民南遷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