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記者走進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坎布拉鎮直崗拉卡村,來到“多杰民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的產品體驗館,多彩高雅的藏式茶幾系列、神秘端莊的宗教文化系列、舒適精美的沙發系列、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結合的電視柜系列……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
體驗館對面的家具車間里,木工制作、油漆涂飾,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產業園創建人才項多杰正蹲在一個藏式柜子前,查看上面的木雕花紋,頭發、衣服上全是木屑。“訂家具的人太多了,款式要好,質量還要保證,工人們每天都要工作9個小時。”才項多杰笑著說。
占地4.87公頃的產業園由制造生產、教育培訓、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營銷體驗五大板塊組成。從家具廠出來,才項多杰帶記者走進了正在建設中的產業園生態園,這里各具特色的安多、西康、衛藏三大藏區民俗文化展示區正在建設當中,整個生態園猶如藏族傳統文化的縮影。
“讓更多的人了解藏族傳統文化、發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我的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在我的心里已經有快二十年了。”才項多杰說起了自己的創業路。
二十多年前,才項多杰背起行囊,坐上去北京的火車,從此踏上了創業之路。在北京、西藏等地呆了一段時間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才項多杰去了尼泊爾等地,在國外做起了旅游產品的生意。
八年后,他回到北京,開始生產民族工藝品,并面向全國旅游城市批發。那時的旅游業逐漸紅火,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一路暢銷,才項多杰很快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資金積累,才項多杰開始進口國外的工藝產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多杰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才項多杰每到一處,接觸最多、關注最多的就是當地的文化。在他的心里,有一個夢想,就是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常年在外漂泊的才項多杰時刻思念著家鄉,也時刻在心里描畫著自己的夢想藍圖。
2012年,才項多杰回到了家鄉尖扎縣,成立了青海多杰創意文化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并著手籌建“多杰民族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
位于尖扎縣西北部的坎布拉風景區因“碧水挾丹山,大壩鎖黃河”的壯美景觀而享譽海內外,每年都會迎來大批海內外的游客。而直崗拉卡村緊挨坎布拉景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才項多杰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在村內流轉了4.87公頃土地,于2016年5月開始修建自己的文化產業園。
同時,家具生產廠房很快建起,藏式、東南亞、中式等風格的家具走向市場。憑借多年來對國際家居流行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結合青藏地區的文化特點,這里的木雕家具以其特有的風格、優良的品質打開銷路,才項多杰先后與印度、尼泊爾、印尼、泰國等多個國家的家居生產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不到半年的時間,才項多杰有了600多萬元的收入。
一邊賺錢,一邊“圓夢”。才項多杰將賺來的錢全部投入到生態園的建設中。
讓文化成為旅游的根,讓旅游體現文化的魂。“安多、西康、衛藏三大藏區民俗文化展示區都是按照各自的特色建立,到時候也會為游客提供餐飲等服務。游客到生態園游玩,不僅能看到三大藏區民俗特色文化,還可以購買一些旅游產品帶回去。”才項多杰對產業園的每一塊地都有著詳細的規劃,而生態園的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今年7月便可竣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文化產業園的優勢,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是才項多杰的心愿。一年來,當地100多名群眾在這里就業,收入最高達到三千五百元。生態園建好后,還會和當地村民簽訂合作協議,來產業園游玩的游客住宿,都由當地百姓提供。
41歲的才恒卓瑪是直崗拉卡村的貧困戶,去年開始她和丈夫一起到產業園務工,才恒卓瑪主要做家具的打磨和上底漆工作,丈夫給木雕技工當助理,兩個人一個月下來有六千多元的收入,完全達到了脫貧的標準。
“今年,隨著園區建設的逐步完成,到時能帶動300多人就業,游客增多后,還會帶動周邊的農家樂及當地蔬菜瓜果的銷售。在產業園村民們還可以銷售一些石雕、泥塑等旅游產品。讓當地群眾一個都不落,走上小康路。”才項多杰的雄心大著呢!(苑玉虹 丁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