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扎扎實實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今年3月、6月間又先后強調,“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后代負責。”“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要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青海地處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物種、基因、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北半球氣候的敏感區和啟動區,是全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和穩定器,在我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中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報國是青海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和時代擔當。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重要論述,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對青海提出的“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定不移保護好“三江之源”,守護好“中華水塔”,維護好“生態屏障”,呵護好“地球第三極”,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擔當青海責任、作出青海貢獻。
一、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位置,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開創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新局面。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將污染防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并在黨章中增加“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等內容。2018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縱觀歷史,放眼世界,人類文明都不可能脫離這條社會發展的普遍定律。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沃的地區。但更多歷史教訓表明,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我們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扛起保護生態環境政治責任,為維護國家安全作出青海貢獻。
二、牢記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省之大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這一最新表述透露出青海在中國生態建設中的特殊地位,而且,從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生態的持續關注不難發現,生態保護,全國一盤棋,青海特別是“三江源”作為水源涵養地,承擔著生態功能最大化的任務,“國之大者”的定位背后深蘊著其對中國長遠發展的責任。從雪山冰川到江源流域,從湖泊濕地到草原草甸,人們能夠想象到的生態環境,在青海幾乎都能見到。有分析認為,復雜的生態元素為環境治理積累下豐富經驗,將保護青海生態環境看作“國之大者”,更有以青海為樣板探索向更大范圍推廣生態保護經驗之意。我們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宏闊、更長遠的時間坐標上,放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要加強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態治理修復,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要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綜合整治水土流失,穩固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要站在民族復興、國家發展的戰略全局的高度,深入學思踐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省之大者”,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及冰川、凍土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深入開展保護“中華水塔”行動,高標準建設國家公園,繼續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和大規模國土綠化,高質量推進木里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用心用情用力擔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守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以實際行動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讓一江清水向東流。
三、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伴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經歷了光輝歷程,取得了輝煌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們要從黨帶領人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深刻汲取經驗、智慧和力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戰略謀劃部署不斷加強,綠色發展成效逐步顯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日益凸顯;求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指明了生態文明之路,擘畫了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我國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意;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祖國的山山水水更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情懷。“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我們要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減污降碳為主抓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深刻領悟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法,用好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方法論;把握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大邏輯,不斷拓展“兩山”理論在青海的轉化路徑,讓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一如既往、奮發有為,珍惜成就、擴大戰果,讓“一優兩高”戰略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實現新跨越,讓各族人民在奮斗有我、為夢發力中贏得新未來。
四、要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實踐深入,從當年的“兩個文明”到“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再到今天的“五位一體”,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不斷深化,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要始終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心懷“國之大者”,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確保黨中央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把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作為堅定努力的方向,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群眾在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要堅持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將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并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有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要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提高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要堅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持續完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大環保”工作格局。要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將生態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體系、資源集約節約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積極探索,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統一,把“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落在實處。要牢牢堅持“國之大者”,做好國家公園群的頂層設計,守護好腳下凈土,保護好頭頂藍天,把國家公園建設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牢牢堅持“國家代表性”,做好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探索出一條國際領先、符合國情的國家公園體制創新之路。聚焦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三步走”目標,持續在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創新管理體制、健全資金保障機制、推進科學有效管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五個方面務實創新,探索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成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青海貢獻。
(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保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