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囊謙縣:產業興帶動百姓富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
“快快快,這些小白菜趕緊摘,晚飯前要送到市場去,有預購訂單。”7月24日,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農業產業園內一派繁忙景象,園區管理者張振德滿頭大汗地帶著6名工人采摘蔬菜,他們手法嫻熟,動作麻利。當天又是收獲的一天,一大棚的蔬菜從田間地頭直達市場,滿足客戶的訂單需求。
青海南端,瀾滄江上游的河谷間,囊謙縣曾被打上“產業空白”的烙印。這片海拔近4000米的土地,除了傳統牧業,似乎難覓其他產業。然而短短幾年間,三個嶄新的產業園——囊謙縣扶貧產業園、囊謙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囊謙縣物流園區拔地而起,成為撬動經濟轉型的強力支點。
從荒灘到希望:產業園的孕育
2021年,囊謙縣扶貧產業園在縣城邊緣一片荒蕪灘涂上打下了第一根樁基。
說起那時的情景,園區工作人員歐金記憶猶新:“面對這片空曠的荒地,說實話,大家心里都沒底,高原上搞產業,挑戰太大了。”高寒缺氧的氣候、技術工人的稀缺、漫長冬季對施工的阻礙,讓很多人對囊謙能否搞成產業有疑問。然而,囊謙縣委、縣政府發展產業的決心堅如磐石。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一座座現代化的標準廠房在荒灘上屹立起來。我們以前擔心害怕的問題迎刃而解。”歐金講述著扶貧產業園從零到一的過程。
今年,囊謙紅鹽產品成了各類展銷會上的香餑餑,常被搶購一空。“去年年底,產業園上新紅鹽加工和包裝產業鏈,節省了發往外地加工、包裝的成本。原料端的著曉鄉茶哈村鄉村產業發展基地建成,為囊謙紅鹽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基地負責人代青扎旺信心滿滿。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白瑪群加的藏黑陶工作室就設在扶貧產業園中。“囊謙藏黑陶有著古老的歷史,從選土、練泥、塑形、壓光、雕花到堆燒,要完成29道工序。如今,因為產業園的建立,這項古老的技藝有了新的價值,每年帶動周邊從事黑陶產業的群眾有20余人,其中有13名殘疾人。工人實行計件工資制度,訂單量大的時候,每人每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白瑪群加計劃把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工作室做大做強,帶動下游文旅等產業發展。
目前,園內共入駐企業18家,涵蓋牦牛絨加工、牦牛乳加工、青稞產品加工、藏香、藏酒、藏黑陶、藏紅鹽、唐卡等具有本地資源優勢的產品,實行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低水平重復,達到“一畝園十畝田”的效果。2025年,園區從業總人數223人,其中建檔立卡脫貧戶116人,累計發放工資340余萬元,累計帶動就業400余人,累計收購價值600余萬元的青稞、紅鹽、牦牛乳、藏藥材等原材料。
從田間到百姓餐桌:一盤本地菜的含金量
幾乎同時,囊謙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也開啟了拓荒之旅。53棟現代化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技術人員反復試驗,引進耐寒品種,克服土質難題,高原上種出的黃瓜、西紅柿、辣椒等蔬菜青翠欲滴。
“今年我們40棟大棚種了蔬菜,有20個品種。本地蔬菜口感好,很受市場歡迎。”囊謙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負責人白虎升說。
白虎升從事蔬菜批發、配送已有20多年,對全縣蔬菜供給有一定的了解。“囊謙距離西寧980公里,其中需要翻越8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大山,距離玉樹市也有180公里。全縣蔬菜供應主要依靠西寧市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運輸距離遠、成本高,導致蔬菜價格較高,新鮮度得不到保障。群眾日常蔬菜主要以土豆、白菜、蘿卜為主。”白虎升說,“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大棚蔬菜種植,讓當地群眾受益。明年,我們還將試種草莓、西瓜等水果。”
園區以“企業+合作社+牧戶”的模式,讓世代放牧的牧民學會種菜技術。更令人欣喜的是,園區探索“牧光互補”模式,利用豐富的光照資源發展棚頂光伏發電,實現了“棚頂發電、棚下種植”的綠色循環發展模式。
產業突圍:高原產業煥發頑強生命力
產業走向遠方,離不開物流。2025年,囊謙縣物流園區落地,目前入駐企業11家。產業園發揮囊謙縣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加強物流各環節的聯系,提高物流服務水平和效率,同時以旅游業發展為契機,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三大產業園依托囊謙獨特的資源稟賦,探索出一條高原特色發展之路。群眾直接享受產業園帶來的三大福利,搭上就業增收直通車。園區提供就業崗位,通過訂單聯結、原料收購等方式,帶動周邊百余戶牧民增收。
在扶貧產業園的紡織品車間,年輕的藏族姑娘央金正熟練地操作縫紉機。“我在家門口上班,能照顧家里的老人,收入也不錯,比出去打工強多了。”一句話道出了產業發展帶來的變化。
產業園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構建,更是群眾思想觀念革新的熔爐。說起群眾觀念之變,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者張振德深有體會:“剛開始教牧民種菜,很多人搖頭,說祖祖輩輩放牛,哪會種菜?現在看到了效益,大家都爭著學。”從觀望到參與,從固守傳統到擁抱新技術,產業園的設立和運行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區域發展的新引擎,讓三大產業園形成了集聚效應,吸引配套企業和投資,帶動了物流、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囊謙縣主要負責同志介紹,三大產業園從無到有,為傳統產業轉型打開了大門。囊謙縣將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場拓展上下更大功夫,讓囊謙特色產品叫響全國,走向世界,讓產業振興的成果惠及更多高原群眾。
站在現代農業產業園,溫室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與遠處的雪山草場交相輝映。三大產業園的崛起講述著各族群眾的奮斗故事。它們不僅填滿了囊謙產業的空白頁,更在遼闊的高原上,刻下了向綠而興的新篇章。囊謙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不僅是廠房和大棚,更是一座高原縣城擺脫發展桎梏、奔向振興未來的堅實希望。
(來源:西海都市報)